1、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成绩自2月15日起陆续揭晓,北京市内各高校亦开始陆续发布初试成绩,其中北京地质大学亦已公布。预计复试分数线将在3月中旬左右公布。2、34所自定复试分数线的招生单位预计将在3月初依次发布复试分数线,考生需确认是否通过考研复试分数线,并做好复试或调剂的准备。3月中旬,教育部考试中心将公布全国统一的分数线。国家将根据12大学科门类,对A、B类地区以及单独考试和特殊专业考试设定复试分数线。3月底,全国各研究生招生单位将陆续进行复试工作。复试的时间、地点、科目及方式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决定,通常在5月上旬结束。评分:满分100分。第一题20分,第二题35分,第三题10分,第四题10分,第五题15分,第六题10分。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2分):1.工程地质问题指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可能对建筑物和地质环境造成损害的问题。2.应力集中指最大主应力或剪应力在自由临空面附近增大或减小的现象。3.粘滑现象剪切破坏过程中,由于动、静摩擦角的差异,或因凸起体被剪断、越过,或因转动摩擦中的翻转等,所导致的剪切位移突跃现象。4.岩体的变形与破坏岩体因承受应力而在体积、形状或宏观连续性方面发生某种变化,若宏观连续性无显著变化者称为变形,有显著变化者称为破坏。5.地基失效构成地基的砂、粉砂类土,在受到振动时,粒间剪力使砂粒间产生滑移,改变排列状态。若砂土原处于非紧密排列状态,会有变为紧密排列状态的趋势。此时,若砂土是饱水的,则需要从孔隙中排出一部分水。若砂粒很细则砂体渗透性不良,瞬时振动变形需要从孔隙中排除的水来不及排出砂体之外,结果必然使砂体中空隙水压力上升,砂粒之间的有效正应力随之降低。随着粒间有效正应力的降低,地基土层的承载能力迅速下降,直至砂体呈悬浮状态时地基的承载能力完全丧失。6.震源机制解当震源断层发生突然错动时,对于断层每一盘的岩体,其错动的前进方向都会因运动受阻而形成压应力集中区,相反的方向也因受拉而形成拉应力集中区。于是,在断层两盘岩体中,出现拉、压应力的象限分布情况,即这种四象限分布的拉、压应力场是由于震源断层错动的物理过程造成的,由此求得的结果称为“震源机制断层面解”,简称“震源机制解”。7.变形体斜坡中存在的已在明显变形破裂迹象的岩体或已查明处于进展性变形的岩体。8.岩爆地下开挖或开采过程中,高储能岩体中的应变能集中释放,造成洞壁或基坑突发性岩片爆裂的现象。9.山岩压力地下洞室开挖后,由于围岩的变形、松动和破坏作用在支护或衬砌上产生的压力。10.渗透变形渗透水流通过一系列特有的物理化学作用过程,使岩土体中某些组份或颗粒松动、脱离、溶解并被水流携带和搬动,从而导致岩土体结构松动、强度降低的现象。二、填空题(共35分,每空1分):1.岩体的结构特征对岩体在一定荷载条件下的变形破坏方式和强度特征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岩体中的软弱结构面,常常成为决定岩体稳定性的控制面。2.地壳岩体内的天然应力状态,是指未经人为扰动的,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下,有时也在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等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状态,常称之为天然应力或初始应力。3.岩体由弹性变形阶段进入塑性变形的临界应力称为岩体的屈服强度,岩体进入不稳定破裂发展阶段的临界应力称为长期强度,岩体遭受最终破坏以后仍然保存着一定的强度,称为残余强度。4.岩体变形破坏的主要地质力学模式有以下几种:蠕滑(滑移)-拉裂、滑移-压致拉裂、弯曲-拉裂、塑流-拉裂、滑移-弯曲。5.活动层错动的地质证据主要有:错断第四纪地层、形成地震崩积楔或地震充填楔、由于错动伴生地震的震动效应造成砂土液化、由于快速错动产生高温而在断层物质中保存的热淬火证据。6.水库诱发地震震源机制主要为走向滑动型和正断型两种。7.水库蓄水以后对库底岩体可以产生物理化学效应、荷载效应和空隙水压力效应三个方面的效应。8.对斜坡稳定性进行评价预测时,根据阶段性规律可以预测斜坡所处的演变阶段和发展趋势;根据周期性规律可以判定促进斜坡演变的主导因素;根据区域性规律可以阐明斜坡稳定性分区特征。9.改善坝基稳定条件的措施,通常包括清基、岩体的局部或整体加固、防渗及改变建筑物的结构以适应不良的地质条件等四类。三、正误判断(在正确命题后的括号内写√,在错误命题后的括号内写×。共10分,每题1分):1.滑移-压致拉裂大多发生在块状或层状结构的岩体中,表现为一定形状的岩体沿软弱结构面的滑移,并伴以起源于滑移面的分支拉裂面。(√)2.断层活动的迁移是指在断层的活动段,一系列破裂事件以群集方式发生之后,断裂活动往往就变换到其它段落或地区。(√)3.断层的端部往往是斜坡变形破坏较为活跃的部位。(√)4.地震波包括在介质内传播的体波和在界面附近传播的面波。(√)5.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6.砂土液化的现场测试方法主要有剪切波速判别法、标贯判别法和静力触探判别法。(√)7.斜坡最大拉应力通常出现在离坡脚三分之一的坡度处。(×)8.弯曲-拉裂与滑移-拉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9.塑性围岩的变形破坏主要是在应力重分布与水分重分布作用下发生的,主要有塑性挤出、弯折内鼓、剪切滑移、重力坍塌等类型。(×)10.防渗处理当中,对于集中型渗漏应以“铺”、“灌”为主,对于分散型渗漏应以“堵”、“截”的处理方式为主。(×)四、选择题(共10分,每题1分)1.岩石蠕变的三个阶段依次为(A)。A.减速蠕变、等速蠕变、加速蠕变;B.等速蠕变、减速蠕变、加速蠕变;C.加速蠕变、等速蠕变、减速蠕变;D.减速蠕变、加速蠕变、等速蠕变。2.岩体承受的应力一旦超过了其长期强度,则将进入(D)。A.塑性变形阶段;
B.弹性变形阶段;
C.等速蠕变阶段;
D.累进性破坏阶段。
3.一般认为地震液化的判别深度为(B)。
A.一般在10m以内,最大可达15m;
B.一般在15m以内,最大可达20m;
C.一般在20m以内,最大可达25m;
D.一般在25m以内,最大可达30m。
4.倾内薄层体斜坡中,蠕滑-拉裂变形进入累进性破坏阶段的主要变形标志为(C)。
A.斜坡岩体开始有明显的转动,后缘产生一系列反坡台坎和串珠洼地;
B.斜坡岩体开始有明显的转动,陡倾的阶状裂面成为剪应力集中带,陡缓转角处的嵌合体被逐个剪断、压碎,并伴有扩容;
C.斜坡岩体开始有明显的转动,后缘明显下沉,拉裂面由开始的张开转为渐趋闭合,裂面互错方向与前一阶段相反;
D.斜坡前缘强烈扩容而显著隆起,岩体松动加剧,往往出现局部的崩落或滑落。
5.活断层的特性主要包括(D)。
A.活断层的类型、重复活动周期;
B.活断层的活动方式、重复活动周期和古地震事件;
C.活断层的规模、错动速率及其分级;
D.活断层的类型、活动方式、规模、错动速率及其分级、重复活动周期和古地震事件等
6.圆形地下洞室开挖后引起岩体内应力重分布的最大影响范围是(A)。
A.洞室直径的3-5倍范围内;
B.洞室半径的3-5倍范围内;
C.洞室直径的3-6倍范围内;
D.洞室半径的3-6倍范围内。
7.对于圆形-椭园形洞室,周边上可能的最大拉应力集中和最大压应力集中分别发生于(D)。
A.初始最大剪应力轴和最小主应力轴与周边垂直相交的两点;
B.初始最大主应力轴和最小剪应力轴与周边垂直相交的两点;
C.初始最小主应力轴和最大主应力轴与周边垂直相交的两点;
D.初始最大主应力轴和最小主应力轴与周边垂直相交的两点。
8.岩体沿已有结构面剪切破坏过程中,发生越过凸起体的糙面摩擦时的抗剪强度为(D)。
A.τ=σtg(φS)+C;
B.S=σtgφS;
C.τ=σtg(φS+i)+C;
D.τ=σtg(φS+i)
9.易于液化的河床砂体通常见于(D)。
A.河漫滩、各级阶地沉积及时代与上述沉积相当的古河床沉积中;
B.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沉积及时代与上述沉积相当的古河床沉积;
C.河漫滩、各级阶地及时代较新的古河床沉积中;
D.河漫滩、一级阶地沉积及时代与上述沉积相当的古河床沉积。
10.斜坡形成后应力状态变化的基本特征表现为(A)。
A.坡顶拉应力集中,坡面径向应力降低,坡脚剪应力集中;
B.坡顶剪应力集中,坡面径向应力降低,坡脚拉应力集中;
C.坡顶拉应力集中,坡面径向压应力集中,坡脚剪应力集中;
D.坡顶拉应力集中,坡面切向应力将,坡脚剪应力集中;
五、简答题(共15分,每题5分)。
1.简述导致地壳表层岩体应力状态的复杂性的主要作用。
答题要点:
①地质条件、岩体经历的地质历史对岩体应力状态的影响;(1分)
②岩体自由临空面附近的应力重分布和应力集中效应;(1分)
③不连续面附近的应力集中效应;(1分)
④岩体切割面附近的残余应力效应。(2分)
2.简述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
答题要点:
①消除、消弱或改变使斜坡稳定性降低的各种因素;(2分)
②降低下滑力、提高斜坡抗滑能力;(2分)
③主动防御和绕避。(1分)
3.简述地下洞室开挖后围岩应力重分布的一般特点。
答题要点:
①径向应力随着向自由表面的接近而逐渐减小,至洞壁处变为0;(1分)
②切向应力在一些部位愈接近自由表面愈大,并于洞壁处达到最大,产生压应力集中;(2分)
③切向应力在另一些部位愈接近自由表面愈小,有时甚至于洞壁附近出现负值,产生压应力集中。(2分)
五.论述题(共10分)
根据下图论述岩体的应力-应变特性与地壳应变速率间的关系。(1-强烈构造活动区; 2-现今构造活动区; 3-构造稳定区)
答题要点:
①强烈构造变动区:
岩体的CR>C0,则必然断层带的CF>C0;岩体处于弹性状态,应力随时间不断增高直至破坏;破坏既可沿断裂带、也可在岩体内部发生;(3分)
②现代构造稳定区:
岩体的CR
b. 断裂带在弹性阶段,应力值随时间持续上升,直至达到破坏极限;(4分)
中国地质大学考研所涉及的科目,均与报考专业的具体要求紧密相关。不同的报考专业,其考试科目可能存在差异,即便同一专业,也可能有多种考试科目可供选择。建议考生访问中国地质大学官方网站,查阅详细的专业目录信息。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通常包括四个考试科目单元,分别为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每科满分均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若考生需参加数学考试,数学科目通常作为业务一进行考核。
在教育学、历史学、医学等门类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初试科目通常设置为三个单元,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每科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
对于体育、应用心理、文物与博物馆、药学、中药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公共卫生、护理等专业学位硕士,其初试科目同样为三个单元,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每科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
会计、图书情报、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和审计等专业学位硕士的初试科目则设定为两个单元,即外国语、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每科满分分别为100分、2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