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详解
感谢百度官方的邀请,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需经历笔试与面试两个阶段,涵盖中小幼教师资格证考试。
初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品德、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等15个学科;
高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政治、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4个学科。
自2017年下半年起,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初中、高中、中职文化课类别增设“心理健康教育”、“日语”、“俄语”学科;小学类别面试增设“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新增学科的笔试科目一、科目二与已开考学科一致,初中、高中、中职文化课类别新增学科的笔试科目三《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结合面试一并考核,具体见面试公告。
教师资格面试考试依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和《考试大纲(试行)》(面试部分),通过备课(或活动设计)、试讲(或演示)、答辩(或陈述)等环节进行。主要考核申请人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学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
1.幼儿园教师资格面试不分科目。
2.小学教师资格面试科目分:语文、数学、英语、社会、科学、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全科。
3.初中教师资格面试科目分: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科技、历史与社会、科学、日语、俄语、心理健康教育。
4.高中教师资格面试科目分: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科技、通用技术、日语、俄语、心理健康教育。
5.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资格面试科目同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资格考生根据所学专业选报相应的面试科目,报考的面试科目须与所学专业一致。
除申请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资格考生外,其他考生面试均使用国家面试测评系统,面试流程如下:
(1)抽题。按考点安排,登录面试测评系统,计算机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幼儿园类别考生从抽取的2道试题中任选1道,其余类别只抽取1道试题),考生确认后,计算机打印试题清单。
(2)备课。考生持试题清单、备课纸进入备课室,撰写教案(或活动演示方案)。准备时间20分钟。
(3)回答规定问题。考生由工作人员引导进入指定面试室。考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2道规定问题,要求考生回答。时间5分钟左右。
(4)试讲或演示。考生按准备的教案(或活动演示方案)进行试讲(或演示)。时间10分钟。
(5)答辩。考官围绕考生试讲(或演示)内容进行提问,考生答辩。时间5分钟。
(6)评分。考官依据评分标准对考生面试表现进行综合评分。
二、2013教师资格证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3)
1.儿童发展学家普遍认为,()标志着婴儿期的结束。
2.儿童发展正式成为科学是从1882年普莱尔的()出版算起的。
3.儿童发展研究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是()。
4.()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良好的身体素质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方向。
5.在同一时间里,注意指向多个不同对象,比如老师一边弹琴,一边要注意班上的孩子,这是指的()品质。
6.同一时间里能把握的对象的数量,有时也称为注意范围。这是指的()品质。
7.研究发现,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遗忘的进程是()。
8.()是失去自己心爱的对象(人或物)或在自己的理想或愿望破灭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9.儿童早期依恋的测量方法是()。
10.3岁以后,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明显增加,()主要就是对3岁以后的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行为的研究。
1.__________是儿童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神经系统与大脑发育迅速。
2.儿童发展领域的研究包括__________、认知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文化性发展。
3.产前发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胞层次的神经可塑性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包括突触的形态上和功能上的修饰。
5.视觉适应包括__________和暗适应,它们都是视觉研究的重要内容。
6.__________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注意,是由第二信号系统支配的。
7.一般可以把元记忆分为关于记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无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是指__________。
9.__________是理解句子中各个词语的意义,如学习标志物体、动作特点的词,以及表示物体之间关系。
10.对语言的运用是__________。
11.__________是一种“他向”语言,其目的是对听话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传递信息、批评与嘲笑、祈使与威胁、提问与回答等。
12.当遇到不熟悉的情景或陌生的物体时,婴儿会主动从信任者那里寻找情绪线索作为行动参照,这种反应称为。
13.__________是儿童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使用策略,把自身情绪状态调节到合适的强度水平。
14.人与人之间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是__________。
15.社会测量技术是要求儿童自己主观来评价对同伴的喜欢程度的方法,主要包括一__________和两种。
16.个体为了抑制某种有碍于目标实现的行为的过程是__________。
17.作为一种认识活动,__________是个体应用道德观念或道德知识对行为的是非、好坏和善恶进行评价的过程。
18.道德行为发展的理论是班杜拉的__________。
19.早期同伴关系的类型一般分为__________、被拒绝的儿童及被忽视的儿童。
20.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被称为__________。
1.小脑是人脑中的结构,占脑重的85%,比脑的其他任何部位对环境性的影响都敏感。()
2. 学前期儿童的想象能力从无意识向有意识发展,尽管无意识想象仍占主导地位。
3. 心理学中提到的气质,与个体的生理特征,尤其是脑神经活动的特性密切相关,这种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在后天的环境中形成和发展。
4. 大约在5个月大时,婴儿开始进入牙牙学语的阶段,从第9个月开始,这种呀呀语的出现频率达到顶峰。
5. 社会性情绪的产生和发展早于基本情绪。
7. 简述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因素。
1. 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培养儿童注意力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2. 分析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1. D 2. A 3. A 4. A 5. B 6. D 7. A 8. B 9. D 10. C
1. 婴儿期2. 生理发展3. 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4. 突触可塑性5. 明适应6. 有意注意7.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自我监控、元认知自我调节8. 无意想象9. 命题语义10. 语用11. 社会化语言12. 社会参照13. 情绪自我调节14. 依恋15. 同伴提名法、同伴评定法16. 自我控制17. 道德判断18. 社会学习理论19. 受欢迎的儿童20. 同伴关系
1. 儿童发展:指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阶段,是生命全程发展的一部分。
2. 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收和传导冲动以及整合信息的能力。
3. 定向反射:对新奇刺激做出反应的倾向。
4. 元记忆:元认知的一个方面,指儿童对记忆的本质、记忆过程以及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等方面的知识。
5.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或如图画等非语言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6. 元认知:对认知活动的反映或调节,即对认知的认知。
7. 呀呀语:听起来像语音,通常有升降调,但无意义,不能被理解,通常在婴儿5个月后不自觉地发出,第9个月起,婴儿呀呀语的出现达到高峰,不同文化和背景下发出的声音相似。
8. 语法:由一系列语法单位和有限的语法规则构成,是语言中最为抽象的基础系统。
9. 情绪理解:指儿童理解情绪原因和结果的能力,以及运用这些信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
10. 能力: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1. 答案:年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年龄特征是在特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生理、心理、社会整合机制的结果,儿童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在每一个阶段中既保留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
(2) 在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特征既相对稳定,又可随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而改变,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3) 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儿童发展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性。
2. 答案:影响儿童动作发展的因素并非单一,而是多个系统协调作用的结果。个体自身的发展状况、所处环境以及面临的任务要求等都会对儿童的动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 影动作发展的生物学因素,包括基因因素、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度、感官经验的整合。
(2) 影动作发展的非生物学因素,如个体成长的物质生活环境、特定的养育观念和方式等,不仅会对儿童动作的发展速度产生直接影响,也会影响其特定动作的发展水平以及动作发展的顺序和倾向。
3. 答案:(1) 刺激婴儿全身皮肤感官与兴奋中枢感受点,刺激神经细胞的形成及其联系,逐渐促进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智能的成熟。
(2) 促进婴儿血液循环,促进运动技能的发展。
(3) 有助于婴儿产生安全感,形成正常的活动觉醒周期,为成年后形成独立个性做准备。
4. 答案: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研究主要针对三种基本策略:复述、组织、精细加工。
(1) 复述:学前儿童就已经开始使用复述了。
(2) 组织:如果在记忆某些内容时,能将信息结合成为更大的单元,这就是组织策略的使用。
(3) 精细加工:对于不容易进行分类的信息,个体确认或建构记忆项目之间某种意义上的联系,这就是精细加工策略。
5. 答案:(1)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特点:
a. 学前,儿童有意想象逐渐得到发展,但主要还是无意想象;
b. 学前儿童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创造想象;
c. 想象完全脱离现实到合乎客观逻辑。
(2) 入学后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加,创造性的内容逐步增加,想象的独特性也日见端倪,想象更符合现实逻辑。
6. 答案:现代学者们认为依恋是人与人之间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依恋关系是依恋双方情感交融的关系,但有一方表现出更为依赖;
(2) 依恋者寻求与依恋对象的身体亲近和目光追随;
(3) 依恋关系可以提供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依恋还具有传递性和稳定性。
8. 答案:师幼关系指的是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其他早期教养机构中形成的师生关系。师幼关系除了有双向性、双重性、差异性等一般表现之外,还有以下特点:
(3) 内隐的长久性和外显的单向性。
1. 答案:儿童注意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与练习培训结合的过程,在培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 刺激丰富化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尽量使刺激组合成为一个整体,避免刺激孤立,利用联觉培养有效的刺激反应。刺激物适度丰富、鲜明。
(2) 注意训练与注意发展匹配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的训练要与注意发展相匹配,如与婴儿、低龄幼儿谈话时语速要缓慢,声音要柔和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同,不能操之过急,要因龄施教。
(3) 形式立体化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力的培养训练并不是单纯的某种操作或几次操作就可以完成的,必须是一个全方位的培养模式。儿童在游戏、做作业、吃饭的时候都可以进行。
(4) 空间渗透式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儿童注意力的培养要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婴幼儿时期,当儿童在专心玩弄手中玩具的时候,父母应给予安静的空间直至儿童自行停止游戏。
2. 答案:亲子关系是伴随儿童的出生,甚至是在儿童的孕育过程中自然出现的,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是与安全的依恋关系形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父母亲的内在工作模式状况。内在工作模式,即对记忆的重塑,是构建主要照料者(通常是母亲)与孩子间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因素。所有父母都渴望与孩子建立深厚的亲子关系,然而结果却各不相同。
(2)父母亲的抚养品质。为何在相同稳定的家庭环境下,由同一对父母抚养的孩子却展现出不同的依恋类型和亲子关系?研究表明,照料者的抚养品质,如敏感度、接受度等,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安全依恋和亲子关系。例如,高敏感度的母亲能帮助1岁的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
(3)父母亲的缺失与稳定性。许多学者对孤儿院等机构的儿童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儿童在早期表现出更多的不良行为,如哭泣、对周围环境退缩等,在成长后期也受到影响,表现出更多的情绪和社会交往问题。
(4)儿童自身情况。儿童的气质、智力、生理特征、出生顺序等因素直接影响依恋关系和亲子关系。
(5)家庭一般情况。研究表明,失业、经济困难、婚姻失败等因素都会影响父母对子女的照料质量。父母之间频繁的争吵和挑剔会使孩子体验到更多消极情绪,从而破坏依恋的安全性。
(6)文化性因素。目前的研究表明,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依恋类型存在一定的稳定性。而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依恋类型的具体表现比例会有所变化。
三、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试题(三)1
1、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3个水平,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2、对人类学习的解释有两大理论,即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主义理论。
3、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由认知内驱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动力和附属内驱动力组成。
4、元认知包括两个基本成分,即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调节。
5、品德不良的转化经过三个阶段:醒悟、转变和自新。
6、动作技能的形成分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1、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D)斯金纳。
2、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的正确陈述是(D)品德是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条件。
3、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的正确陈述是(C)学生的学习活动。
4、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中核心问题是(C)学生的学习活动。
5、原有观念为上位,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下位观念,这种学习称为(B)上位学习。
6、经过人类复杂的认知操作活动形成的既有一定的信息意义又有一定的智能意义的命题,称为(C)运算性陈述知识。
7、根据陈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9岁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属于(C)可逆性阶段。
8、一般来说,偏爱自然科学,且成绩较好的学生的认知风格大多数属于(B)场独立性。
9、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的正确陈述是(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